明明军事实力差距巨大、背后依仗的美国也靠不住,菲律宾为何还要在仁爱礁问题上走到绝路?这种看似强硬的表态背后,到底是迫于无奈的选择,还是另有人在背后操盘?
近期,仁爱礁局势再度紧绷,菲律宾的态度出奇强硬,不仅口头上不断警告中方“别越红线”,还公开设定冲突条件——只要菲律宾人员在仁爱礁一旦出现意外,若有人因此丧命,就会立即借助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》寻求美军干预。众所周知,中菲军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,美国更是关键时刻靠不住。菲律宾提出这种条件,无异于堵死了自己的后路。一旦局势失控,后果必然自吞苦果。那么,菲律宾为什么要这样做?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。
第一点,菲律宾已经退无可退。现任总统马科斯的执政压力极大。中期选举之后,他的执政联盟在参议院只勉强拿下半数席位,议会推动任何法案都要受到在野党掣肘,这对执政者而言无疑是危险信号。同时,菲律宾国内长期存在的通胀、基础设施落后、贫富差距拉大等痼疾迟迟未能解决。为了转移矛盾,马科斯只能通过对外强硬的姿态来稳住局面。他深知,只要配合西方舆论,把中国海警的正常执法包装成“军事霸凌”,就能激发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,从而短期稳固权力。即使明知这是“饮鸩止渴”,他也只能铤而走险。
展开剩余65%第二点,美国的推手作用不容忽视。菲律宾在南海的一系列动作,几乎都带有美国的影子。美国正在推行所谓“灰色地带”战略,利用非军事手段消耗对手,而菲律宾正好成了棋盘上的“卒子”。美国不仅提供情报与舆论支持,甚至直接插手行动,鼓动菲律宾不断制造摩擦。例如,打着“圣诞慰问”或“帆船比赛”旗号的民间组织,其实背后都有浓厚的政治色彩;美国还支持菲律宾把非法仲裁结果纳入国内法律,企图用“法律外衣”固化既成事实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每逢菲律宾挑衅,总会有西方媒体“恰到好处”地出现,拍摄所谓的“证据”。美国的意图很明显——让菲律宾充当“前线炮灰”,自己则在背后煽风点火,从中渔利,却不承担真正的风险。
第三点,资源利益的诱惑。菲律宾国内的黄金等资源储量有限,未来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。而仁爱礁周边蕴含的油气资源被认为潜力巨大。菲律宾自然不愿放弃,想借“坐滩”破船赖在礁盘上,制造对相关海域拥有所谓“主权”的假象。尽管他们连基本补给都难以送达,但只要破船还在,就能继续以此作为借口,为未来攫取资源寻找台阶。然而,这种“先占后谈”的手法本就站不住脚,菲律宾实际上是在赌中国会因为顾忌国际舆论而退让。
第四点,菲律宾的严重误判。首先,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实力。事实一再证明,只要中国不点头,菲律宾就无法完成补给。那艘破船上的士兵已经上百天没得到物资供应,最近一次运补船与中国海警对峙三天,最终被迫折返,就是明证。其次,菲律宾误判了中国的决心。仁爱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,中方立场明确:允许送生活物资是基于人道主义考虑,但绝不能让菲律宾以此为幌子搞“加固工程”,更不能坐实其非法存在。如今,中国的拖船已经抵近仁爱礁,信号十分清晰——该清理的东西,终究要清理。
或许有人担心,中国态度如此强硬,会否导致局势彻底僵化?事实上,中国行事一贯有理有据,坚守的是规则与底线。强硬针对的是菲律宾的非法行为,而不是无缘无故地挑衅。如果菲律宾愿意主动撤船撤人,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理性方式解决。但若他们执意一条道走到黑,幻想借美国撑腰占中国便宜,那就只能面对中国依法维护主权的行动。
归根到底,仁爱礁问题已进入关键阶段。菲律宾要么顺势而为,主动清理破船、撤离人员;要么眼睁睁看着中国依法采取措施,彻底终结这场长达数十年的闹剧。除了这两条路,他们没有第三种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